当前位置: 首页>征文>征文活动
《你好,显像医生》
医院: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科室:核医学科
作者:栗全营 徐玄飞 王强
编号:oFDoH6s-Klejl8skf1SP38eWT9IE
编号:oFDoH6q4o503EVmUHmQipgXY0wAs
编号:oFDoH6u87e8TBA807T6NItzPlj0o
编号:oFDoH6gF3XR7a48M2gYA1GkVvBy8
编号:oFDoH6nP9pCzLRY3o9zwMUu16N_I
编号:oFDoH6iA9CtrsgDucOVvhA5gZHvA
编号:oFDoH6qTu9U9ZqTi8mAm2N6Ph4WM
编号:oFDoH6khW61jN0C0Kr8o28H3dFkI
编号:oFDoH6lqPCiztyXH7xlK069dCSKw
编号:DPSA5qU9
编号:QCSBarLV
编号:oFDoH6uR0j2mS6mIk0uOuihfMcSU
编号:oFDoH6o82YJLfsOymkyFPW0rx5Rs
编号:oFDoH6iXPx6lYGwKMIKqSlR1R-uI
编号:oFDoH6kjQcnWSqXfHMRUjmX6eI1I
编号:oFDoH6v7jkpG77GhmnXtWy3_CP3c
编号:p7NEilUz
编号:y5ZrwThx

这是一个稀松平常的春日午后,窗外的行人已经褪去冬衣换上了款式时尚的春装。

我无心去关注他们,下意识地裹紧了身上的铅衣,聚焦着眼前的电脑屏幕。

今天的SPECT/CT显像病人有些多。

我从早晨七点半一直忙到了中午一点多,也不过才完成了总数的一半。

依照这个架势下去,应该要忙到下午五六点钟了。

我们技师组有个约定俗成的规矩,就是不做完不休息。

见缝插针的吃完工作餐,我对应着检查单的序号,准备叫下一个病人。

就在这时,门外响起了阵阵不和谐的声响。

“我先来的,肯定我先做!”

“你都没几个月了,还争个啥。”

“管床医生说我是原位,切完就没事了,做完这个骨扫描我还要去忙工作!”

“……”

我打开了铅门,入眼的是个装扮时髦的中年女子。

她正指着一个看起来瘦弱的老妪连珠炮的说着,根本不给别人接话的机会。

相比较这春日盎然的天气,女子的言语尖酸刻薄寒气逼人。

我刚想依照平日那样机械地喊着患者的姓名,进行接下来的核素显像检查。

那个中年女子就径直朝我冲了过来。

“我是来医院消费的,你们的服务水平太差了。”

“消……”

我的嘴唇感觉也被冻僵了一般,僵着不知说什么才合适。

这时,围观的人群中忽然追上来一个身型壮硕的少年,我点头致歉的同时,拉扯着中年女子继续回到检查等候区。

中年女子的身型也同样壮硕,看来平日里的营养状况很不错。此时俨然一头疯牛,任由少年拖拽也不愿意离开。

“现在的序号是13号周根娣,请14号蒋爱红提前做好准备。”

“为什么我是14号?她是13号?我们明明同时从病区过来的,而且我走在她前面……”

“我这里有对应的时间和编号,13号注射时间是7:33,您是7:34,相差1分钟,真的很抱歉,接下来13号先做。”

“你,你这个技术员,一点也不懂得变通……”

我并没有直面回应,在我看来这无需辩解,除非特殊情况。

中年女子一边跺脚一边拨打着电话,时不时地朝我瞟过来,眼神很不友好。

这时电话响了,是本院一个部门领导打来的。

让我意想不到的是,蜷缩在轮椅上看似病情危重的老妪,主动让14号先行检查。既然二人协商一致,我向周根娣表达了感谢,在12号显像完成后,让14号进了机房。

14号全程各种要求与闹腾,遇见这种情形,作为核医学显像技师也是司空见惯。然而,像今日这样的状况,对方堪称“集大成者”。即便如此,耐心细致周全依然是影像技师全程的基本要求。

轮到13号进了机房。

“你好,显像医生,我可能真要不行了,浑身没有气力……”

“周阿姨,请您躺好,显像检查全程需要十五分钟左右。”

我下意识地扶住了她,协助其平躺到了检查床上。

在隔室的操作间,我一边回味着她的言语,一边追踪着图像。

工作这么许久以来,我们这个群体专业上的称谓是“核医学影像技师”,极少有人会将你看成医生。然而,在平日的工作中,显像检查过程中接触患者最多的影像技师,承担了显像技术之外诸如心灵抚慰等多项工作,忽然感觉周根娣老人的“称谓” 很是创新与超前,霎时丝丝暖流溢满心间,即便此刻已经到了下午两点多钟,这相互的尊重理解与肯定带来的感动愉悦,已然化除了工作上的疲惫倦意。

周根娣完成了骨扫描检查,脊柱及髋部等多处可见放射性浓聚。排除外伤碰撞等干扰因素,核医学显像诊断应该倾向乳腺癌骨转移可能性大,比起14号蒋爱红全身未见明显异常的结果来说,周根娣的情况不容乐观。

“显像医生小哥,我的结果很不好吧?”

“周阿姨,您先别急,可以听我说两句吗?”

“当然。”

“钟院士说过,很多疾病是自己招来的,自己才是最好的医生。您之前是不是……”

“全对了,有一阵子我的压力特别大,特别……”

“您要相信自己,相信奇迹。”

“……”

我并不觉得自己在向周阿姨贩卖心灵鸡汤。

特鲁多医生说过的“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这话语背后的场景,在日常工作中随处可见,我与我的同事们每天都在传承着实践着开拓着。

这天的工作经历,我与两位核医学技术组同事偶然间做过分享。

每次随访的时候,只要我们仨有空,都会去追踪求证。

一年。

两年。

三年。

四年。

五年。

六年。

……

这期间的随访,大多数是患者本人接听,偶尔是患者家属。

头两年参与随访的同事告诉我,每次电话里蒋爱红都会很闹腾。

相对而言,周根娣要安静许多。

第三年的某天,电话里传来了不好的消息。

蒋爱红在早期乳癌的基础上,又殉患了低分化神经内分泌小细胞肺癌。

半年不到,就离世了。

第五年的时候,同事将随访任务逐步移交规培医生。

按照他们或者她们的说法,有些接受不了五年生存率这个坎儿。

每当听筒里传来家属低沉的诉说时,随访医生在完成工作后心情都会沉郁许久,挥之不散。

第六年的某天,同事将随访周根娣的任务交给了我。

那是个冰雪来袭的倒春寒午后,听筒静默了许久,才传来周根娣家人的声音。

我的心内一阵纠结,莫非老人家也……

“你好,显像医生,我妈经常提起您。”

“她恢复得很好,现在各项指标都基本正常。”

“她上周报名了核酸检测社区志愿服务队,现在应该正在现场做疏导……”

“好!太好了……”

春寒料峭的窗外,身着厚实棉衣的人群行色匆匆。

核医学科检查室内,暖意无边。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倒春寒会接应炎夏,疫情也终将散去迎来城池喧嚣盛世繁华。

当前票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