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王彤,来自于风景秀丽的水泊梁山,作为九零后从事这个行业已经三年的时间,三年时间我从初出茅庐的医学生转变为一名合格的医学影像技师,感悟颇多,以下就是我的故事。
小时候的我可以说是在医院长大,得益于家中有人从事医疗卫生行业的原因,小时候的我对于白大褂可以说充满敬意,随着年龄进一步增长,高考结束后考虑了许久,毅然选择了影像技术专业,开启了人生中新的篇章。
在校学习期间,我对于影像专业课,尤其是影像诊断抱有浓厚的兴趣,但是我的专业注定我不会成为诊断医师,再加上当时网络上对于影像技师的前景并不看好,所以那段时间我特别迷茫,未来的我到底想从事什么?是我目前所学的影像技术?还是我一直憧憬的影像诊断?在这段时期家人朋友给了我很大的帮助,当时朋友告诉我,别人都说影像技师地位低下,不受重视,但是我们还有句话叫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如果你不去尝试一下就想放弃,那你做什么也不会成功,为什么不去尝试一次呢?家人也告诉我,无论你未来从事什么工作,你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为了患者服务,能帮助他们解决病痛,这就可以了。正是他们的坚持,使我坚定选择了影像技术方向,目前来看当时的我还是特别明智的。
毕业后的我通过了家乡的医疗卫生编制考试,来到了我现在的医院,梁山县水泊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CT室工作,刚步入医院带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兴奋,自己这么多年的所学有了终于用武之地,兴奋之余还隐藏着担忧,担忧自己究竟有没有能力去做好自己的工作?当我见到科室同事时,才大大减轻了心中压力,无论从主任到同事带给我的第一印象都是亲切,这对于刚刚步入工作岗位的我是一种莫大的鼓励,随着工作的进行,我对于科室的设备也有了相应的了解,能够按照临床要求进行检查,圆满完成本职工作。
由于我院定位为基层社区医院,病人类型较单一,未来医院发展需开设的新项目较多,因此2020年我报名了山东省基层人才挂职研修项目,并作为梁山县唯一选中人员赴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医学影像中心进行为期一年的学习生活。从基层社区医院跨越到省级三甲医院,对于当时的我又是一项挑战,有着更加严格规范的操作要求,更加多样化的病人种类,更加丰富的学习机会,对于当时的我来说既是机遇,更是挑战。在学习期间,我针对基础薄弱,对机器了解不足等缺点,充分利用下班休息时间自学相关知识,由于病人人流量大,白天高峰期上机操作时间较短,我就下班之后跟随带教老师值科室夜班,保持夜班一周一次,从刚开始面对病人的手忙脚乱,逐步到后来面对病人的游刃有余,再到能够独立上岗,从一开始连机器页面都看不懂什么意思到能够为实习同学进行逐项讲解,每一步都坚持不骄不躁,脚踏实地,在短短一年的进修时间内,我完成各例扫描四万余次,熟练掌握了多品牌品牌多型号CT的使用方法,同时对于REVOLUTION及三代双源CT的高级临床应用有了更深的了解,也正是从这个时期开始,我才真正爱上了影像技师这个既隐蔽又重要的岗位。古希腊哲学家芝诺曾经说过:人的知识就好比一个圆圈,圆圈里面是已知的,圆圈外面是未知的。你知道得越多,圆圈也就越大,你不知道的也就越多。直到现在我才真正明白这句话的含义。
记得有一位病人,80岁,合并严重冠心病、全心衰竭,因胸痛入院行胸痛三联症检查,胸痛三联征是指通过一次注射对比剂完成肺动脉、冠状动脉及胸主动脉的检查方式,该检查本来就对病人要求严格,同时对操作技师也有较高的要求,患者高龄,合并心衰冠心病等基础病,同时伴有不规律房颤,其血流动力与正常人存在较大区别,在老师为其检查时特别注重与患者家属的沟通,每一步都详细向患者家属交代缘由及可能带来的结果,这在极大程度上打消了患者家属的顾虑,在扫描时又充分结合患者血流动力学,重新设置扫描条件,最终扫描一次成功。这件事使我真正明白了我的工作并不是利用冷冰冰的机器来完成检查,而是在高质量高标准完成检查的同时首先要做到人文关怀,想病人之所想,急病人之所急,让患者明白你所做的一切都有利于他的检查,取得患者信任,才有利于我们后续检查的开展;其次,要学会灵活变通,每个人的身体条件不同,高矮胖瘦不同,日常使用的扫描协议适用于大多数普通人,当面对类似的患者时我们应对扫描参数进行合理改变,使其更加适应患者本身,这不仅能带给我们更优质的图像,同时也能避免因图像不理想造成的重复扫描,对我们的患者及机器也是一种保护。
2021年,我代表医院及科室参加了中国好技师比赛,并在决赛中取得16排组第二名的成绩,整场比赛下来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中国医学会医学影像技术分会主任委员李真林教授的讲话,其中“四化”内容令我记忆犹新,所谓四化是指检查规范化、影像同质化、应用创新化及技师诊断化。在李真林教授看来,目前很多基层医院明明拥有较好的设备,却不能将其性能完全发挥出来,而检查过程依然存在较大差距,导致图像质量降低,这就导致患者在基层医院的检查结果不被上级医院认可,进而重复检查,导致患者受到多次辐射的同时还加剧患者的经济负担,目前医学影像技术分会已根据不同级别CT分别制定了详细的专家共识,这对我进一步深挖机器性能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保障。在比赛中期专家点评环节李真林主委提到过一个问题,一名优秀的影像技师他的影像诊断水平最起码应该达助理医师,在别人眼中影像技师的工作被简单化,认为只需要按照特定的程序扫描即可万事大吉,但是随着时间推移,影像技师诊断化的原因逐渐凸显,在工作中扫描完成后技师是首位看到患者图像的人,所以要求影像技师需要有一定的影像解剖学知识,需要判断图像是否存在危急值及图像质量能否满足诊断需求,并做出合理处置方法,扫描完成后根据病情进行后处理及胶片打印,这才是新时代的影像技师应该要做到的。以中华医学会医学影像技术分会发表于《中国医疗设备》2021年第36卷01期《临床实用型X射线计算机体层摄影设备规范化检查成像专家共识》中可以发现,其中不仅有人体某个部位扫描方式的设置,在文末也有相应部位的图像,这充分说明李真林主委所说“四化”的重要程度。
目前我在梁山县水泊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CT室工作,在科室主任的带领下,我们重新制订了CT检查的相关流程,针对我院患者以年长者居多,优化扫描流程,开展疑难病例医师技师读片制度,加强理论学习,同时在院领导的支持下积极开展新项目,目前可开展全身各部位平扫,针对体检居民开展胸部低剂量扫描及靶扫描,针对外科、口腔科等科室开展VR、MIP、VE、MPR等多模式重建,目前筹划开展强化扫描,更好的服务于人民。
回望过往时光,使我感触颇深。我是幸运的,工作期间能有科室同事及院领导的支持与鼓励,让我去不断学习新技术,充实自己,也及时帮我指出相应不足并督促我改正,在交流参赛期间马新武教授、刘杰主任等等专家纷纷给出十分中肯的建议,使我能真正的做到取长补短,融会贯通。同时也明白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影像技师,未来我会继续努力学习,填补自身缺陷与不足,以更加饱满的工作态度为人民百姓全心全意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