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聚焦热点问题 携手促进航班正常
来源:《中国民航报》 日期:2017-03-30 版次:1
本报讯 记者孟进报道:3月23日,民航华东地区管理局与上海机场集团举行党委中心组联组学习交流会。双方围绕航班正常性工作、航线结构和空域优化、CDM系统应用等当下民航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研讨,交流信息、增进了解,在诸多问题上统一了思想、达成了共识。
华东局在会上交流了上海地区航班正常工作的现状和对下一步工作的思考。近年来,华东局始终把航班正常工作列为每年的重点工作之一,积极采取措施提高航班正常率,努力维护消费者权益,提高行业服务水平。为此,华东局做了大量的一线调研工作,明确了提高航班正常性的步骤,抓住了提高始发航班正常性、提高过站航班保障能力和提高航空公司运行服务品质这三个“牛鼻子”。针对航空公司内部管理问题、设备设施问题和远机位航班延误问题,华东局每月每周都会召集有关单位开专题会议,督促公司整改。自2014年起,华东局对飞上海两场的各公司进行整体正常率排名,对正常率末10位的航班和末3位的航线进行分析,要求公司查找原因,提出整改措施。华东局持续以抓航班运行品质为重点,通过整改正常率排名靠后的航班以及淘汰运行品质差的航班,督促航空公司提高认识,主动采取措施提高正常率。经过各单位的努力,因航空公司、机场等可控因素导致上海两场每天10时前始发航班延误的比例明显下降。
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在交流时指出,目前存在四大问题影响航班正常性的提高:一是地面保障与空中放行衔接不畅,导致浦东机场放行时刻资源存在一定的浪费;二是外航保障能力不足,外航航班已占浦东机场延误航班中的1/3;三是出港航班滑行时间过长,平均进出港滑行时间达37.57分钟,其中出港滑行时间26.2分钟,为全国最长;四是受天气等影响造成航班积压时,滞留航班消化速度慢。为此,浦东机场成立了现场生产协调机构,制订了统一的运行保障标准,督促外航提高保障效率,还建立了滞留航班较多时的航班调减机制,力争在严峻的形势下打赢航班正点的保卫战。
上海虹桥机场公司和机场集团安控中心的领导分别对进一步优化、升级CDM系统,对上海周边空域资源释放和航路结构的调整提出了建议。
上海机场集团在交流活动中对上海航空枢纽航班航线优化提出了建议。目前,上海两场年旅客吞吐量已经突破1亿人次,浦东机场旅客吞吐量全球排名第九、货邮吞吐量排名第三,基本确立了亚太航空客货运枢纽的地位,但是浦东机场的国际航线网络通达性和航班密度还落后于竞争机场,国际市场运量份额仍有较大提升空间,中转率水平、国际转国际市场、航班波建设都有待加强。上海两场对部分国内主要城市服务能力不足,服务长三角高端国际商务出行功能不完善,宽体客机使用程度不高,非枢纽及商务功能的航班占用了宝贵的时刻资源。
上海机场还提出未来将努力打造和承担起四项新功能:一是代表国家争当世界顶尖级航空枢纽的竞争功能,二是行业领头羊的创新和标杆功能,三是引领长三角和长江经济带机场群协同发展的龙头功能,四是对特大型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引擎和服务保障功能。为了实现这些新功能,上海机场集团将对浦东和虹桥的航班结构进行优化调整:虹桥机场将力争形成全面覆盖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的国内精品航线网络;浦东机场则增强对国内市场的覆盖能力,增加中转衔接机会。
民航华东管理局局长蒋怀宇说,这样的联组学习形式新颖、效果显著,大家心系大民航发展,交流的都是当下旅客最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民航最亟须解决的难点问题。长三角机场协同发展是民航“十三五”推动的项目之一,要促进将此议题列入江浙皖沪三省一市党政主要领导联席会议的重点议题;要坚持改革开放、创新驱动,走在全国前列,闯出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新路子。对上海民航而言,就是要科学发展,通过改革创新,找到安全发展的路径。
华东管理局党委书记姜春水认为,“两学一做”学是基础,做是关键。这样的联组学习,容量大、气氛好,通过学习,实实在在地解决难题,相互理解、相互促进。目前上海两场各种资源的不足正是发展遇到的瓶颈,要把握住空域精细化管理在长三角地区试点的机遇,在优化现有资源、提升管理水平上下功夫。
上海机场集团党委书记张学兵在总结发言时说,这次联组学习是务虚与务实的结合,从长三角机场协同发展的角度看,上海机场要成为改革发展的排头兵、先行者;从上海空港社区的角度看,大家又都是一个利益共同体,都要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要眼睛向内,不仅要抓住空域管理体制改革的机遇期,更要做好自己的分内事,用足用好现有资源。